艾科浦 AD2L超纯水机 艾科浦纯水机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反渗透膜技术研究

反渗透膜技术研究

[导读]简单介绍了反渗透 膜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概况,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反渗透膜技术的研究现状,介绍了反渗透膜在海 水和苦咸水淡化、纯水制备以及医药和化工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,并进一步探讨了反渗透膜技术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。

水,由于其独特的结构,能够以分子簇的形式与 几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或是将其溶解,孕育了地球 上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。地球上水的起源至今仍然 是个谜团,但是有一点已经非常清楚,那就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有限性,干净而适于生活和生产用的水已 经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。在许多地区,人口增 长迅速,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水 资源所能负担的程度。据世界银行估计,到 2025 年

将会有超过 48 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水资源短缺 的问题,涉及到的人口将达到 14 亿,并且主要是在 一些欠发达地区。到 2035 年,预计会有 30 亿人生 活在严重缺水的地区[1]。21 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 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,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 问题,更成为关系到各个国家经济、社会可持续发展 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[2]。 今天,如何得到洁净的淡水已经成为世界关注 的热点,人类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。 反渗透膜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,它为 人类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。 反渗透是压力驱动的过程,所以它不涉及能量密集 的相变或是价格昂贵的溶剂和吸附剂等,相对于其 他传统的分离过程,反渗透具有设计和操作简单的 优势,再加上其所具有的净化效率高、建造周期短以 及环境友好等优点,已广泛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 化、纯水和超纯水的制备、饮用水净化、工业用水处 理、废水处理,以及医药、化工和食品等工业料液处 理和浓缩等。目前,利用反渗透膜分离等现代技术 大规模地开辟新的水源,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必然趋 势。

1 反渗透膜技术的发展概况

反渗透是渗透的逆过程,它主要是在压力的推 动下,借助半透膜的截留作用,迫使溶液中的溶剂与 溶质分开的膜分离过程。早在 1748 年法国科学家 Nollte 和其他许多学者就开始研究渗透现象,然而 反渗透作为一项新型的分离技术却还相对年轻,最 早是在 1953 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C. E. Reid 教 授发现了醋酸纤维素(CA)具有良好的半透性,并首 次提出了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的构想。与此同 时,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Loeb 和 Sourirajan 博士 也发现了醋酸纤维素优良的半透性,并于 1960 年首 次制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脱盐、高通量的非对称 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。此 后,美 国 Monsanto、Du Pont 以及 Filmtech 等公司发展了以聚酰胺为膜材料 的反渗透复合膜,与纤维素膜相比,具有较大的水通 量和盐截留率,大大促进了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。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,高脱盐的交联芳香聚酰胺复 合膜已经实现工业化。20 世纪 90 年代中,超低压 高脱盐交联芳香聚酰胺复合膜也开始进入市场。在 这个过程中,反渗透膜及其组件的制备工艺不断进

步,性能也持续提高[3, 4]。

2 反渗透膜技术的研究现状

反渗透膜按其结构特点主要可分为两类,即非 对称反渗透膜和复合反渗透膜。目前应用最广的复 合膜大多是在多孔支撑膜表面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得 的致密超薄分离层,因为这种膜的分离层和支撑层 都易于控制,而且在高脱盐情况下,也能保持较高的 透水率

2. 1 反渗透膜功能层研究 对于复合膜来说,渗透通量和截留率主要取决 于其表面的一层超薄分离层,所以针对优化超薄分 离层性能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热点,然而由于其厚 度太小(通常小于 200 nm),很难对其进行热力学和 动力学研究。目前,有学者另辟蹊径,利用石英微天 平等仪器定量研究了水在这一超薄层中的溶解、吸 附行为,以及水分子吸附时所带来的机械压力。他 们发现超薄功能层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体积对于水在 其中的吸附和传输非常有利[5]。 纳米材料因为具有小体积效应、表面效应、量子 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,也被引入到了优化超薄 功能层的性能当中。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在超薄功能层中分散一些纳米颗粒,使得功能层中 出现很多纳米尺寸的微观结构,其中的分子、原子、 电荷和功能基团的分布情况都与一般材料中的分布 有所不同,这会对膜性能产生重要影响,进而使所制 得的膜具有比传统复合膜更优的膜性能。Jeong 等[6]研制的沸石-聚酰胺新型超薄复合反渗透膜在 传统复合膜的基础上又具备了分子筛的独特功能 (可控的亲水性、电荷密度和孔结构,优良的抗菌性 能以及更高的化学、热力学和机械稳定性),可以使 水分子优先通过超亲水的分子筛纳米孔,同时截留 率基本保持不变。 

2. 2 反渗透膜分离机理模拟 由于实验技术方面的困难,通常人们很难从原 子水平上搞清楚其微观结构,以及水分子和离子渗 透过膜的机理,这就使得聚合物单体化学结构的选 择或是聚合过程的优化变得有些盲目,所以有学者 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应用到了反渗透膜的研究 中。Gao 等[7]的模拟结果表明了水分子和离子传导 的自由能壁垒主要取决于孔口处的电负性以及孔内 部的偶极。离子在较窄的孔道内会对水分子的传导起阻碍作用。而 Harder 等[8]则通过一种新型的基 于分子动力学的方法,模拟了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 酰氯两种典型单体之间的界面聚合反应,以及水分 子在所生成分离层中的渗透过程,最后得出的扩散 系数和渗透通量的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数 量级。 

2. 3 反渗透膜污染 膜污染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,它 影响着膜的稳定运行和出水水质,并将缩短膜的使 用寿命,因此被认为是制约膜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因素。目前,人们在研制和开发新型反渗透膜的同 时,也对膜污染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,并不断 寻找解决办法。 有学者发现浓差极化与胶体污染物在反渗透膜 表面沉积这两种常见的现象之间存在一种偶合作 用,并且可以通过利用那些不易于沉积的胶体颗粒 作为“移动搅拌器”来减少污染,提高反渗透膜在脱 盐方面的性能[9]。 由微生物在膜面生长造成的反渗透膜污染现象 很普遍,它会使水分子渗透过膜所需要的压力急剧 上升,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生物杀伤剂,例 如活性氯、臭氧以及紫外线灭菌等方法得以解决,但 是频繁的化学洗涤又会降低膜的使用寿命,并给系 统中引入一些灭菌副产物,例如臭氧处理富溴盐废 水的过程中产生的溴酸盐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 环境保护署列为一种致癌物。所以需要针对各自的 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预处理过程[10]。 无机盐也是一类很重要的污染物,对于这方面 机理的研究也很多,主要集中在考察错流流率和压 力等操作参数,以及膜孔隙率和粗糙度等对无机盐 在膜表面结晶的影响,然而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污染 过程还会受到膜组件的几何构型以及膜材料等因素 的影响[11]。 膜剖析(membrane autopsy)是寻找膜污染成因 的一种常用方法,它通过分析污染后的膜元件,寻找 污染的原因及其机理,当污染过程很复杂而又对其 缺乏了解时,这项技术就显得非常有效[12, 13]。Mohamedou 等[13]通过膜剖析对一套老旧的反渗透膜组 件的污染过程进行了研究,评估了它的膜老化程度, 最终使得膜组件的再生变得可能。 Feng 等[14]则利用在线超声波振荡来抑制反渗 透膜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现象,他们发现,伴随着超声 波振荡,膜的渗透通量明显上升,而截留率基本保持不变。可见超声去污在未来解决反渗透膜污染问题 方面有着一定的潜力。 除了对污染过程以及抑制方法的研究外,从提 高膜本体性能出发,开发新型的耐氧化、耐污染反渗 透膜也是非常必要的。Wei 等[15]通过在膜表面接 枝海因衍生物,其耐氯功能的可再生性以及与抑菌 功能之间的转化,赋予了改性复合反渗透膜持续高 的耐氯和抗微生物污染性能。而在膜材料方面, Park 等[16]则针对反渗透脱盐过程开发了用于制膜 的新型耐氯聚合物。 除了实验考察膜污染过程的研究之外,许多学 者还从理论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反渗透膜过程中出现 的污染问题。Hoek 等[17]通过模拟一个大型反渗透 装置的运行过程,研究了传质动力学、膜污染以及反 渗透技术中的工程放大问题。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为 更加深入地研究大型反渗透过程提供了有力工具。 另外,他们还指出利用一些新颖的监测方法,可以帮 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反渗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,有利 于全面和综合的研究反渗透系统。Shon 等[18]对海 水淡化过程中几种不同的物理化学预处理方法脱除 海水中有机物的能力进行了评估。这些研究也为针 对不同水源选择最适宜的预处理方法提供了指导。 

2. 4 反渗透膜系统能耗 目前,相对于其他传统的化工分离技术,反渗透 膜技术在能耗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,Madaeni 等[19]研究发现,在食品加工业中,与传统的蒸发工 艺相比,通过反渗透膜浓缩果汁中糖分的能耗被大 幅度的降低;除此之外,反渗透膜分离过程也避免了 因为加热蒸发所导致的糖分损失。 脱盐作为反渗透膜技术的传统应用领域,如何 降低能耗一直备受关注。Zhu 等[20]研究了在低水 回收率的条件下发展高通量的反渗透膜,他们发现 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反渗透苦咸水脱盐的制水成本。 但与此同时,低水回收率又会导致预处理和盐水管 理费用的增加。另一方面,海水淡化过程中,能耗成 本远大于膜成本,所以提高膜通量的经济效益十分 有限。因此,他们提出未来降低反渗透制水成本的 首要驱动力不再是提高膜通量,而应该从提高膜的 抗污染能力,降低原料预处理和盐水管理费用,改进 控制计划,优化过程,以及利用可再生供能源降低生 产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。 虽然提高反渗透系统能量利用效率是减轻反渗 透大规模利用带来的能源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,但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另辟蹊径,将可再 生能源引入反渗透系统。目前,已经有人提出以太 阳能、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反渗透系统的 供能源,并且已经对实施这种构想的基本原则、装置 设计、设备安装、数学模型计算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 面做了分析[21 ~ 23]。





相关文章